返回
繁体版
关灯
护眼
第一零一章 别人的死机,我的生机
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
    汪直并不气馁,他做好了再会戚家军的准备。

    这次汪直决定派叶宗满带队去大明。

    他给叶宗满配备了六千人,是戚家军的两倍。

    汪直将叶宗满叫到面前,向他面授机宜,你要如此这般这般行事。

    叶宗满点头称是,心中暗赞高明。

    叶宗满带队抵明,在台州一带高调活动。

    戚继光得到了情报,带着人马赶过来了。

    叶宗满按照汪直的计策,早已分出两千人在五百米外的两边坡陵上设了埋伏。为什么要选择坡陵后埋伏,是因为好架火绳枪,以免因为要支木架而暴露了目标。

    然后等戚家军进入埋伏圈后,两边一齐射击。后面的四千人听到枪声冲杀而来,两下合围,戚家军先中埋伏被打懵,然后以两倍于他的兵力合围戚家军,何愁不一举将戚家军打残。

    这就是汪直给叶宗满面授的机宜。

    可以说这是一条好计。汪直连要找坡陵地避免用木架的细节都想过了,而且专门派了熟悉地形、贯彻坚决的叶宗满带队。汪直是势在必得啊!

    接下来的情形会怎么样呢?让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
    戚家军已经出现在视野里了。

    但是他们不是惯常的急行军,而是排着整齐的队伍,步伐整齐沉稳地向这边赶来。

    兵贵神速,这不是戚家军一贯的风格啊?

    已经进入了射击范围。

    叶宗满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他拔刀在手,举起喊道:准备!瞄准!

    这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,戚家军第一排的兵士突然蹲了下来,举起了手里拿的盾牌,竖在了地上,第二排的士兵手里也配有盾牌,他们将手里的盾牌架套在前排的盾上。这样就变成了个过人高的大盾牌。后面的兵士都被牢牢护在了里面。

    叶宗满笑了,铠甲都挡不住弹丸的威力,小小的盾牌能挡住吗!

    放!叶宗满喊道。

    硝烟弥漫、枪声大作。那些铁丸带着啸声飞出。

    硝烟散尽,那些汪家兵发现戚家军举着闪闪的钢刀,已出现在自己二十米远的地方。

    赶紧爬起,拔刀迎战。

    怎么戚家军刀枪不入吗?

    非也!

    上次与汪家兵交手后,戚继光领略到了火绳枪的威力,无奈现在火绳枪的进出口全掌握在汪直一人手里,莫想着自己的军队已能配备上这种武器。

    打扫战场的时候,戚家军缴获了百余只火绳枪。

    怎样御防这种火绳枪成了问题,戚继光召来了匠人,试了纯木盾牌、包牛皮盾、包铁叶盾,然后用火绳枪来试,均不能挡住弹丸。

    工匠们提议花大代价铸些纯铁盾牌。

    你们呀,只知做工不懂打仗,追杀倭寇讲究的是灵活机动,铁做的盾牌?那等军兵们赶到的时候,倭寇们早已抢掠完回船上跟你招手道别了。既要能挡铁丸还要轻便。再想!

    当试到藤盾的时候,奇迹出现了,弹丸竟没有穿透。

    戚继光大喜,让工匠将藤盾的样式按他要求的样式编成,上尖下平,平口处交叉的藤条留有间隙,可以将此底套在另一个的顶上,组合成一个过人高的大盾牌。

    现在已见奇效。

    汪家兵后面的后援人马听到前面的枪声,提刀赶过来准备围剿戚家军。在他们的想象中,戚家军已经如入锅的饺子一样,只等着他们围上来伸筷子来捞。等待戚家军的命运只有两条,要么被两倍于几的人马围歼;要么顺来时方向留的唯一缺口溃逃,大败而回。

    然而这些汪家兵后援的人马还没有赶到合围的地点,就看见自己打埋伏的人马,已经象被赶牲口一样,打得往回奔窜,并冲乱了后援的队伍。

    又是刀下见菜的白刃战,实力不济就是实力不济,哪怕你是两倍于别人的人马;再者同伴们凄惨的嚎叫声、鲜血断臂,无一不再摧残着一个个心理并不强大的汪家兵的心理。

    正如一群狼碰上一群凶猛的小老虎一样,最终残酷的现实非逼着狼群撇下些尸体狼狈而逃。

    大败,又是大败。

    汪直这次的计谋说真心话真的不错,细节也考虑的很到位。他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,如果敌方有了破解的方法,后面要运用什么样的打法和战术。考虑的还是不全面长远。叶宗满和几个知情的部下也没有人考虑到这一点。

    汪直在做贸易上是个顶级高手,有谋略、有远见;在军事上我们也只能承认他是一个一般的水平。毕竟一个人纵是天才,也不可能样样都精,都是业界中顶尖高手。正如十项全能的冠军,他单个项目的成绩,在这个项目的好手中往往还进不了前十。

    汪直在这一点上有点儿自负了。

    汪直并没有气馁,虽然他看出来了,戚继光是个不世的将才,且超过了已死去的朱纨。

    汪直安慰了前来请罪的叶宗满。说,何罪之有,你执行我的计划执行得很到位,如果说要寻找打败的原因,那也是在我,我只是按常路考虑,没有想到对手这么短的时间内,竟能想出藤盾挡铁丸这样的妙法。你先下去歇着吧,这事儿不用放在心上,我自有办法。

    汪直说自有办法,并不是在安慰叶宗满,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。

    他叫来了上次办朱纨事件的那个精明手下。这次汪直给了他五千金,想办法让戚继光丢职。

    对更厉害的人物,就要花更大的价钱。

    那人去了。

    他找得还是言词犀利、奏折优先的御史大人。

    并且他双管齐下。

    奏折是优先、言词是犀利,但是都是要先过首辅严嵩这一关。上一次的朱纨与严嵩并无交情,就当是一般奏折让过了。这一次的是胡宗宪的手下,这个胡宗宪是干儿子赵文华的人,先问问他吧。至于说奏折里面反映的戚继光培养私军,私军与另军双重待遇;借剿倭寇侵占民财、乱杀无辜,在严嵩看来狗屁都不是。

    严嵩叫来了赵文华,问他,胡宗宪这个人怎么样啊?

    赵文华把胡宗宪夸成了一朵花。

    的确也是,胡宗宪现在重权在握、直隶几省军政,所得的银两自然不可同往日而语。给赵文华也是想着法儿的上贡,东西要值钱,还要是稀罕之物,自然深得赵文华的欢心。而这些东西,赵文华捡捡挑挑,也是将一部分孝敬给了严嵩。他把胡宗宪夸成了一朵花,老滑的严嵩自然心里什么都明白。

    奏折就被严嵩扣了下来。

    汪直的这个精明手下确实办事忠诚、得力,五千两黄金中的三千两交给了御史这条线,剩下的两千两一文不贪、不文不动,又找了另外一条线,将这两千两送给了胡宗宪。

    当然经过中间人的手,到胡宗宪的手里只有一千五百两金,但也是一笔巨款了。

    胡宗宪贪,很贪,而且来人提出的要求也很简单,或者将戚继光革职,或者另调到他地都可。

    这么简单的事情却得到这么一笔巨款,然而爱贪的胡宗宪这次却拒绝了。

    胡宗宪这个人太聪明了,知道什么是维系自己官运长久的靠山和基石,在别的事情上,他可以任意胡来而毫无顾忌,如果碰到这两条红线,他会坚守的牢牢的。

    戚继光根本就不知道,他的命运差点儿就要走向别的轨道,而在那些能左右他命运的人嘴里,整件事情他的名字连人提都没有提起。

    其实戚继光才是影响明朝一些事件走向的名将,那些人的命运会因为他的作为或不作为而改变,只是当时皆不知。

    历史往往就是这样。
返回目录